为了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成长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深化地科院学子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2025年6月17号,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走进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与南京大学的使命担当”为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兼具历史纵深感与现实指导意义的思政教育课。
课堂伊始,陆延青副校长从历史脉络入手,生动详细地回顾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由来。他提到,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就踏上了追求现代化的艰辛征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不断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现代化才真正拥有了主心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邓小平同志把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篇章。
陆延青副校长进一步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涵,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此引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陆延青副校长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
之后,陆延青副校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部署落实中国式现代化,以 "目标-规划-战略" 为主线展开论述。他详解了 "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的战略安排,特别以 "十五五" 规划为例,阐释了中国通过五年规划系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优势,帮助同学们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通过对比中西方现代化模式差异,陆延青副校长生动阐释了中国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实现了对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
陆延青副校长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具体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中江苏的新实践工作,江苏需要着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先锋、作示范。
最后,陆延青副校长总结阐述了南京大学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角色和工作,通过“7291”行动方案以点代面解释南京大学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行动方案,以任洪强院士、施斌教授等案例号召南大学子努力奋进,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勇前行。
课后,地科院党委书记董婷希望全院师生要将 "南大何为" 的思考转化为 "南大地科何为" 的实践,以此次思政课为契机,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中展现更大作为。这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温度的思政课课堂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高镇
图:王沈龙
审核:董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