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战“疫”下的学术分享新模式:我院成功举办“阿曼蛇绿岩仰冲事件”网络学术讨论会

发布者:刘文淑发布时间:2020-02-26浏览次数:1834

共同战“疫”下的学术分享新模式:

我院成功举办“阿曼蛇绿岩仰冲事件”网络学术讨论会

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向神州大地袭来,给我们的科研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在全国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紧张形势下,如何高效地开展学术工作是我们每个科研人员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为了给大家紧张又枯燥的居家生活增添一抹学术色彩,发扬科学精神,促进开展科学研究,2020225日上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修棉教授给全国的地学同仁分享了一场基于文献调研的网络学术交流与研讨会。本次交流会共吸引了来自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兰州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北地质大学、重庆科技大学、上海海洋大学、长江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安徽省地调院、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科院兰州油气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二研究所等30余家单位的共计226位师生参加,并获得一致好评。

交流会宣传海报

来自全国30余家单位的226位学者正在线上参与“阿曼蛇绿岩仰冲事件”学术交流会

在全国日益严峻的抗疫形势下,各地陆续推行居家隔离的日子里,胡修棉老师围绕“阿曼蛇绿岩仰冲事件”这一感兴趣的主题阅读了大量文献,并与喜马拉雅地区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与深入思考。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胡老师特地将原定为课题组组内分享的报告主动公开给所有感兴趣的同仁,尤其是年轻的研究生。

胡修棉教授正在进行线上报告

为了获得更好的交流效果,胡修棉教授特别向学校申请并获批在自己的办公室进行网络学术报告。上午10点,讨论会在腾讯会议平台准时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相继进入会议平台。会议伊始,胡老师介绍了组织本次交流会的初衷,其一是利用这种方式提醒大家在疫情期间更要珍惜时间,做到学习不间断、科研不间断;其二是自己在特殊的“隔离”阶段获得了一些自我沉淀、自我思考的时间,发现其中的新颖点并对其做了系统调研,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

胡老师从蛇绿岩是什么、蛇绿岩研究的重要性引入本次报告的主题——阿曼蛇绿岩。报告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前两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前人对阿曼蛇绿岩仰冲机制提出的两种主流模型:美国学者提出的Coleman模型和英国学者提出的Searle模型。基于大量详实的文献调研,系统地总结了这两种模型的诞生、发展、主要内容及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胡修棉教授指出:Coleman模型具有早期洋中脊变质核杂岩的拆离和晚期沿被动大陆边缘的逆冲两阶段的演化特征,而Searle模型强调阿曼蛇绿岩是形成于弧前拉张环境的SSZ型蛇绿岩。接着,胡老师还总结了目前对阿曼蛇绿岩研究的争议焦点:蛇绿岩的成因、侵位方式以及大洋的消亡方式;同时通过例举前人对阿曼蛇绿岩的研究案例来说明在地质科学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应当基于详实的基础数据和地质证据,主观臆测的模型在科学的道路上并不能使人信服。会议最后,胡老师通过对所阅读的文献资料,深入地谈了个人的三点思考:一是对阿曼蛇绿岩形成机制的认识,二是基于阿曼蛇绿岩提出阿拉伯北缘和伊朗南缘同期具有怎样的演化特征,三是对仰冲至碰撞的转化机制的思考。在此次报告中,胡老师多次暂停讲述,就某些问题与同仁们进行了探讨。

报告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来自南京大学的董小龙、河海大学的孙高远、重庆科技学院的陈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杨江海、成都理工大学的侯中健等都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胡老师进行了提问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针对网络弹幕上的问题,胡老师也都耐心地一一给予了回答。

胡老师与参会者开心地进行交流

胡修棉教授正在线上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会议结束后,与会者对这次活动给与了高度评价,并对胡老师表示感谢。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们反映,通过此次网络学术讨论会学到了很多东西,报告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使他们受益匪浅,同时表达在疫情居家的特殊时期里,大家应当积极组织类似的学术分享与研讨会并参与进来。在结束本次学术分享与研讨前,胡修棉教授倡议:大家居家抗疫期间,应当安心读文献,静心思考,搞好学术研究,为国家多多做贡献。

撰稿人:蒋璟鑫  赖文      

20202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