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岩石显微图像专题》科学数据集顺利出版

发布者:胡修棉发布时间:2020-11-27浏览次数:12

数据是科学发现的源泉和基石。科学数据共享是科技进步的新动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科学数据的共享,一方面可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检验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能够扩展科学研究的范围,拓宽科学研究的视角,产生更多的科学知识,还可以为科研以外的生产活动进行开发和利用,产生难以预料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正是由于科学数据共享的巨大价值,如何保存、利用科学大数据已经成为全世界科学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得到各国政府、资助机构、出版机构、科研单位、公众等关注和推动。蓬勃发展的大数据科学为典型的数据密集型学科——地质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长期以来由于传播媒介和技术的局限性,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仅能以主要证据和结论的方式在专著、会议论文或期刊论文等载体上发表,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直接或间接的数据多被埋没,甚至丢弃,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鉴于地球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其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纷繁庞杂,数据以多种形式呈现,如图形图像、文字描述、数据表格等。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高效的地质数据存储标准和机制,海量的地质数据散布在出版物中,或者分散地储存在研究者手中,不但无法整合利用,甚至面临消失的风险。例如,科学家对岩石显微图像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迄今也没有统一规格的岩石显微图像数据库。科学家或者科研团队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来拍摄少量的图像,置于学术论文中或者存放到网络上,作为科研成果的一部分或者教学材料。

随着近年来数字图像技术大发展,大规模拍摄和存储岩石显微图像成为了可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存储和传播的成本一再下降,使得数据和信息的存储、传播所所面临的容量桎梏、时间和空间藩篱逐渐打破,岩石显微图像等科学数据的公开和分享的技术瓶颈被攻克,操作也变得简单易行。

“深时数字地球”(DDE)是由我国科学家发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以“整合地球演化全球数据、共享全球地学知识”为使命,以推动地球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为愿景。出于“抢救”数据、促进数据共享和高效利用的目的,由沉积学工作组胡修棉教授和古地理工作组侯明才教授等人发起,与国内沉积学界、古地理学界同行共同努力下,《岩石显微图像专题》数据集在《中国科学数据》第5卷第3期上顺利出版。本专题包括1篇沉积岩显微图像数据库标准和21篇数据论文。

课题组胡修棉教授、李娟博士、韩中博士、张世杰博士、赖文博士、研究生许艺炜、蒋璟鑫、董小龙、张艺秋等人参与了本数据集的卷首语、岩石显微图像数据库标准和8篇数据论文的数据收集与论文撰写。

1 《岩石显微图像专题》封面


    这些数据涵盖了青藏高原、塔里木板块、华南板块、华北板块等太古代以来(约26亿年至现代)的12类岩石5286个岩石样本(图2,表1)。每一个样本包括每一个薄片的显微图像以及基本特征描述。本专题含27张岩石薄片信息表、46个压缩包、19 333张显微照片,数据量超过110 GB。这些岩石样本涉及超过62个岩石单元的129个剖面或钻孔,样品分布在中国的28个省(区、直辖市)以及捷克波西米亚省(表2)。



图2  《岩石显微图像专题》收录的岩石样品类型与数量


表1  《岩石显微图像专题》收录的岩石样品情况



表2  《岩石显微图像专题》岩石样品地理分布情况



本专题数据集丰富了岩石显微图像数据库,一批高质量的图像数据不仅可以满足地学研究人员的需要,也为机器学习与地质学的交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样本。此外,这些岩石显微图像不仅可以作为大众科普教育的素材,成为大众了解地球奥秘的窗口之一,也可以直接用于图像密码或图像验证码的素材,而一些独特且具有神秘色彩的显微照片更是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与猎奇的价值。





图3 部分漂亮的典型显微图像照片


最后,感谢DDE国际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团队和同仁们的帮助、建议、讨论和支持。感谢《中国科学数据》期刊对《岩石显微图像专题》组织和实施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各数据论文作者的悉心整理和专题编辑的严谨工作。专题得以面世是期刊主编和编委、编辑部、审稿人、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如需进一步了解或使用各个岩石显微图像数据集,请点击以下数据集链接《岩石显微图像专题》全文.pdf



上一篇:下一篇:
文章分类:论文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