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肖开迅, 胡修棉*, 蒋璟鑫, 王家昊. 2024. 碳酸盐补偿深度(CCD)是解密新生代表层碳循环的潜在钥匙.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4(6): 1769-1785. (PDF)
王家昊, 胡修棉*, 蒋璟鑫, 马超, 马鹏飞. 2024. 重建南海27Ma以来高分辨率碳酸盐补偿深度. 地学前缘.31(1): 500-510.(PDF)
张逍姬, 胡修棉*, 李娟, 许艺炜. 2024. 下扬子地区早二叠世末期碳酸盐台地死亡事件的沉积学与碳同位素记录. 高校地质学报. 30(4): 379-396.(PDF)
刘昕羽, 胡修棉*, 许艺炜, 蒋璟鑫, 孙高远. 2023. 伊朗Lurestan-Fars地区晚白垩世微相与沉积环境演化. 沉积学报 41(4): 1124-1137. (PDF)
张艺秋, 胡修棉*, 董小龙, 赖文. 2023, 定量表征河流砂颗粒的形状. 地质评论 69(6): 2203-2215. (PDF)
梁文栋, 胡修棉*. 2023, 现代河流沉积物碎屑及矿物组分研究新进展. 地质学报 97(09): 2975-2991. (PDF)
潘应娣, 胡修棉*, 马安林, 梁文栋. 202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同碰撞海沟盆地砂岩物源分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地质学报 97(09): 2992-3005. (PDF)
翁晓爱, 姜守一, 韩中, 胡修棉, 晏雄. 2023. 藏南 Kioto 碳酸盐台地对早侏罗世普林斯巴晚期碳循环扰动的沉积和生物响应. 沉积学报. doi.org/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78. (PDF)
陈臻, 王丽娟, 李娟, 何佳伟, 杨用彪, 邓涛, 关俊朋, 龚海艇, 胡修棉. 2023. 下扬子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微相与沉积环境演化. 沉积学报. doi.org/10.14027/j.issn.1000-0550.2023.026. (PDF)
2022年
胡修棉. 2022. 中国水系固体物质研究进展. 沉积学报 40, 4. (PDF)
董小龙, 胡修棉*, 郭荣华, 赖文. 2022. 河流砂碎屑统计方法的对比实验研究. 沉积学报 40(4): 871-882. (PDF)
李超, 胡修棉*. 2022. 宁芜盆地中三叠统黄马青组是大别造山带最早剥露的记录. 高校地质学报 28(4): 527-538. (PDF)
张艺秋, 胡修棉*. 2022. 河流砾—砂过渡(GST)研究进展. 沉积学报 40(4): 883-893. (PDF)
王学天, 邵龙义, Eriksson, K.A., 胡修棉, 刘钦甫, 鲁静. 2022. 基于定量古地理的BQART 模型深时古地势重建方法——以晚二叠世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为例. 沉积学报 40(60): 1461-1480. (PDF)
许志琴, 李广伟, 张泽明, 李海兵, 王岳军, 彭淼, 胡修棉, 易治宇, 郑碧海. 2022. 再探青藏高原十大关键地学科学问题. 地质学报(创刊100周年) 96(1): 66-94. (PDF)
董云鹏, 任建国, 张志飞, 邓军, 郭安林, 张兴亮, 胡修棉, 王强, 李建威, 邱楠生, 孙有斌, 赵国春, 张进江, 彭建兵, 林杨挺, 初航, 吕大炜. 2022. 地质学科未来5~10年发展战略: 趋势与对策. 科学通报 67(23): 2708-2718. (PDF)
2021年
胡修棉*, 薛伟伟, 赖文, 王建刚, 安慰, 李娟. 2021. 造山带沉积盆地与大陆动力学. 地质学报 95(1): 139-158.(PDF)
李伟, 胡修棉*, Melinte-Dobrinescu M., BouDagher-Fadel M., 2021. 塔里木海齐姆根剖面早古近纪极热事件及其环境效应. 科学通报 66,1067-1082. (PDF)
马安林, 胡修棉*, 2021. 沉积记录约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巧蛇绿岩的仰冲过程.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41(2):163-175. (PDF)
郝慧珍, 顾庆, 胡修棉*, 2021. 基于机器学习的矿物智能识别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球科学 46 (9): 3091-3106.(PDF)
张世杰, 胡修棉*, 郜周全, 赵永强, 马安林, 许艺炜. 2021. 西昆仑山古近纪隆升形:时间、证据和争论. 地质评论 67(4): 1057-1076. (PDF)
何国建,胡修棉,楼法生,陈浩鹏,杨晓飞,陈建中,吴春伟,张密椋.2021. 喀喇昆仑北羌塘地体加勒万河地区中-基性岩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研究.中国地质.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167.P.20210301.1826.017.html. (PDF)
马鹏飞, 刘志飞, 拓守廷, 蒋璟鑫, 许艺炜, 胡修棉. 2023. 国际大洋钻探科学数据的现状、特征及其汇编的科学意义. 地球科学进展 36(6): 643-662. (PDF)
周成虎, 王华, 王成善, 侯增谦, 郑志明, 沈树忠, 成秋明, 冯志强, 王新兵, 闾海荣, 樊隽轩, 胡修棉, 侯明才, 诸云强. 2021. 大数据时代的地学知识图谱研究展望.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1, doi: 10.1360/SSTe-2020-0337. (PDF)
《岩石显微图像专题》
胡修棉, 赖文, 许艺炜, 等. 沉积岩显微数字图像数据的获取与信息收集标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20, 5(3). (2020-09-15). DOI: 10.11922/csdata.2020.0008.zh. (PDF)
赖文, 蒋璟鑫, 邱检生, 等. 南京大学岩石教学薄片显微图像数据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20, 5(3). (2020-08-28). DOI: 10.11922/csdata.2020.0071.zh. (PDF)
李娟, 胡修棉. 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晚白垩世–早古近纪碳酸盐岩显微图像数据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20, 5(3). (2020-09-26). DOI: 10.11922/csdata.2020.0072.zh. ( PDF)
张世杰, 胡修棉.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晚白垩世–始新世岩石薄片偏光显微图像数据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20, 5(3). (2020-08-27). DOI: 10.11922/csdata.2020.0010.zh. ( PDF)
许艺炜, 胡修棉, 孙高远. 北拉萨地体白垩纪郎山组岩石薄片显微图像数据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20, 5(3). (2020-09-16). DOI: 10.11922/csdata.2020.0049.zh.( PDF)
赖文, 张艺秋, 胡修棉, 等. 拉萨地体中–北部白垩纪陆源碎屑岩显微图像数据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20, 5(3). (2020-04-05). DOI: 10.11922/csdata.2020.0009.zh. ( PDF)
韩中, 胡修棉. 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早–中侏罗世岩石薄片偏光显微图像数据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20, 5(3). (2020-07-24). DOI: 10.11922/csdata.2020.0048.zh. ( PDF)
2020年
胡修棉, 安慰, Garzanti E, 刘群. 2020. 碰撞造山带海沟盆地的识别——以雅鲁藏布缝合带为例.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0, doi: 10.1360/ SSTe-2019-0258.(PDF)
薛伟伟, 马安林, 胡修棉. 2020. 羌塘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岩石地层格架厘定. 地质论评, 66(5), 1114-1129. (PDF)
许艺炜,胡修棉.2020.深时全球海平面变化重建方法的回顾与展望,高校地质学报,26(4),395-410.(PDF)
刘昕羽, 胡修棉, 李娟. 2020. 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与富氧事件, 自然杂志, 42(4), 347-354.(PDF)
傅焓埔, 胡修棉*, 梁文栋, Garzanti. E., 2020. 西藏南部侏罗纪—古近纪砂岩重矿物分析:探讨岩浆弧与大陆地块物源差异性. 高校地质学报 26, 530-539. (PDF)
傅焓埔, 刘群, 胡修棉. 2020. 水下沉积物重力流与海底扇相模式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 35(2), 124-136. (PDF)
胡修棉, 李娟, 韩中, 李永祥. 2020. 中新生代两类极热事件的环境变化、生态效应与驱动机制.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10.1360/SSTe-2019-0186. (PDF)
蒋璟鑫, 李超, 胡修棉. 2020. 沉积学数据库建设与沉积大数据科学研究进展:以Macrostrat数据库为例. 高校地质学报, 26, 27-43. (PDF)
2019年
叶加鹏, 胡修棉, 孙高远, BouDagher-Fadel, K.M., 2019. 革吉最高海相层约束班怒残留海消亡时间(~94 Ma). 科学通报, 64, 1620-1636. (PDF)
2018年
傅焓埔, 胡修棉, Crouch, E.M., 安慰 王建刚, Garzanti, E., 2018. 西藏雅鲁藏布缝合带甲查拉组:晚白垩世新特提斯洋海沟沉积?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8, 1275-1292. (PDF)
胡修棉, 2018. 板块构造理论的先行者——William R.Dickinson教授成就解读.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8, 1267-1274. (PDF)
孙高远, 王建刚, 胡修棉, BOUDAGHER-FADAL, M.K., 2018. 西藏札达地区上白垩统-下始新统达机翁组:对冈底斯弧前盆地演化的制约. 岩石学报, 34, 1847-1861. (PDF)
周博, 胡修棉, 安慰, 马安林, 赖文, 2018.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初期的海沟沉积:藏东南宗卓组沉积岩石学与物源分析. 地质学报, 92,1-14. (PDF)
2017年
胡修棉, 李娟, 安慰, 王建刚, 2017. 藏南白垩纪—古近纪岩石地层厘定与构造地层划分. 地学前缘, 24, 174-194. (PDF)
李超, 吕璇, 胡修棉, 于津海, 孙高远, 2017. 下扬子砂岩物源分析提供东南沿海晚古生代大陆弧新证据. 科学通报, 62, 2951-2966. (PDF)
孙高远, 胡修棉, 2017. 拉萨地体中部上白垩统达雄组的建立及构造隆升意义. 地质学报, 91. 2623-2637. (PDF)
许艺炜, 黄燕, 胡修棉, 杨江海, 2017. 显生宙深时气候研究热点问题的文献计量分析. 沉积学报, 35, 994-1003. (PDF)
张波兴, 李永祥, 胡修棉, 2017. 藏南床得剖面古地磁结果对印度-亚洲碰撞方式的约束. 科学通报, 62, 298-314. (PDF)
胡修棉, 王建刚, 安慰, GARZANTI, E., 李娟, 2017. 利用沉积记录精确约束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时间与过程.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7,261-283. (PDF)
胡修棉, 2017. 物源分析的一个误区:沙粒在河流搬运过程中的变化. 古地理学报, 19, 175-183. (PDF)
2015年
胡修棉, 2015. 东特提斯洋晚中生代—古近纪重大事件研究进展. 自然杂志, 37, 93-102. (PDF)
李世毅, 姜迪, 赵莹莹, 胡修棉, 史宇坤, 2015. 安徽巢湖地区石炭纪-早二叠世碳酸盐岩微相与沉积环境.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35, 3-15. (PDF)
2014年
何兰芳, 胡修棉, 查亚兵, 徐礼贵, 王耀辉, 2014. 藏南罗布莎蛇绿岩高磁异常分布特征与成因. 科学通报, 59, 960-969. (PDF)
2013年
胡修棉, 2013. 显生宙海相红层的分布、类型与成因机制.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3, 335-342. (PDF)
李娟, 胡修棉, 2013. 藏南定日地区上三叠统-古近系构造沉降分析与沉积盆地特征. 岩石学报, 29, 3843-3851. (PDF)
2012年
安慰, 胡修棉, 王建刚, 2012. 藏南日喀则弧前盆地帕达那组沉积相分析. 沉积学报, 30, 619-625. (PDF)
郭荣华, 胡修棉, 王建刚, 2012. 日喀则弧前盆地碎屑铬尖晶石地球化学与物源判别. 地学前缘, 19, 213-220. (PDF)
孙高远, 胡修棉, 2012. 仲巴地体的板块亲缘性_来自碎屑锆石U_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的证据. 岩石学报, 28, 1635-1646. (PDF)
于津海, 刘潜, 胡修棉, 王勤, Y, O.R.S., 2012. 华南晚古生代岩浆活动的新发现:岛弧还是陆内造山? 科学通报, 57, 2964-2971. (PDF)
2011年
李响, 蔡元峰, 胡修棉, 黄志诚, 王建刚, 耿建华, 2011. 藏西南札达白垩纪Albian期海绿石的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地质论评, 57,63-72. (PDF)
孙高远, 胡修棉, 王建刚, 2011. 藏南江孜县白沙地区宗卓混杂岩:岩石组成与物源区分析. 地质学报, 85,1343-1351. (PDF)
吴聪, 史宇坤, 胡修棉, 2011. 藏南定日上白垩统平行不整合界线及其浮游有孔虫时代约束. 微体古生物学报, 28, 381-402. (PDF)
2010年
李响, 蔡元峰, 胡修棉, 黄志诚, 王建刚, 2010. 藏西南札达地区白垩系海绿石的成因及意义探讨. 矿物学报, 30, 92. (PDF)
王成善, 郑和荣, 冉波, 刘本培, 李祥辉, 李亚林, 孙红军, 陈建平, 胡修棉, 2010. 活动古地理重建的实践与思考——以青藏特提斯为例. 沉积学报, 28, 849-860. (PDF)
张晓峰, 胡修棉, 王成善, 2010. 藏南白垩纪缺氧与富氧沉积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9, 173-180. (PDF)
2008年
蔡元峰, 李响, 潘宇观, 胡修棉, 2008. Mn~(2+)和Fe~(3+)的致色作用:来自意大利白垩纪远洋红色灰岩的启示.地质学报, 82, 133-138. (PDF)
陈曦, 王成善, 胡修棉, 黄永建, 2008. 西藏江孜地区海相白垩系铁赋存状态及古海洋意义. 地质学报, 82, 77-84. (PDF)
陈曦, 王成善, 胡修棉, 黄永建, 魏玉帅, 王平, 2008. 西藏南部江孜盆地上侏罗统至古近系沉积岩石学特征与盆地演化. 岩石学报, 24, 616-624. (PDF)
傅培刚, 宋之光, 胡修棉, 王成善, 2008. 藏南白垩系黑-红层沉积岩有机质组成分布特征. 地质学报, 82, 85-91. (PDF)
韩志艳, 胡修棉, 季峻峰, 黄永建, 黄志诚, 2008. 北大西洋ODP1049C孔Aptian-Albian期高频旋回大洋红层的成因:矿物学证据. 地质学报, 82, 124-132. (PDF)
王建刚, 胡修棉, 2008. 砂岩副矿物的物源区分析新进展. 地质论评, 54, 670-678. (PDF)
王建刚, 胡修棉, 黄志诚, 2008. 藏南桑单林地区晚白垩世—始新世砂岩物源区分析. 地质学报, 82, 92-103. (PDF)
程文斌,顾雪祥,胡修棉,李有核,董树义, 2008. 现代大洋红色粘土与白垩纪大洋红层元素地球化学对比. 地质学报, 82, 37-41. (PDF)
2007年
李亚林, 王成善, 胡修棉, M.Bak, 王进军, 陈蕾, 李祥辉, 2007. 西藏南部始新世早期放射虫动物群及其对特提斯闭合时间的约束. 科学通报, 52, 1430-1435. (PDF)
李亚林, 王成善, 胡修棉, M Bak, 王立成, 王进军, 陈蕾, 2007. 西藏萨嘎地区构造岩石地层新认识及其构造意义. 矿物岩石, 27, 55-62. (PDF)
陈蕾, 胡修棉, 黄志诚, 2007. 藏南早白垩世火山岩屑砂岩对印度大陆北缘火山事件的约束. 地质学报, 81,501-510. (PDF)
胡修棉, 王成善, 2007. 白垩纪大洋红层:特征、分布与成因. 高校地质学报, 13, 1-13. (PDF)
李祥辉, H. C. Jenkyns, 王成善, 胡修棉, 赵兵, 黄永建, 2007.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坎潘期碳同位素偏移及其意义. 地球化学, 36, 279-285. (PDF)
2006年
胡修棉, 王成善, 李祥辉, Jansa, L., 2006. 藏南上白垩统大洋红层:岩石类型、沉积环境与颜色成因.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36, 811-821. (PDF)
胡修棉, 王成善, 李祥辉, 陈蕾, 2006. 藏南古错地区上侏罗统上部和下白垩统沉积相. 古地理学报, 8, 175-186. (PDF)
李祥辉, 王成善, JENKYN, H.C., 崔杰, 胡修棉, 石和, 赵鹏肖, 陈曦, 魏玉帅, 黄永建, 赵兵, 2006. 西藏南部上白垩统高分辨率全岩碳同位素地层学. 地质论评, 52, 304-313. (PDF)
2005年
陈曦, 王成善, 李祥辉, 胡修棉, 2005. 阿尔卑斯—喀尔巴阡上白垩统大洋红层特征与对比. 地学前缘, 12, 61-68. (PDF)
胡修棉, 2005. 白垩纪中期异常地质事件与全球变化. 地学前缘, 12, 222-230. (PDF)
李祥辉, 王成善, Jenkyns,H.C., 成鑫荣, 崔杰, 胡修棉, 2005. 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白垩纪中Cenomanian
Turonian期碳同位素偏移. 地球科学, 30, 317-327. (PDF)
王成善, 胡修棉, 2005. 白垩纪世界与大洋红层. 地学前缘, 12, 11-21. (PDF)
IGCP463/494秘书处, 2005. “白垩纪大洋红层——海洋/气候响应”研究进展综述. 地学前缘, 12, 69-80. (PDF)
2004年
胡修棉, 2004. 白垩纪“温室”气候与海洋. 中国地质教育, 31, 442-448. (PDF)
李祥辉, 胡修棉, 黄永建, 王成善, 陈曦, 魏玉帅, 2004. 白垩纪古海洋气候变化及主要问题. 地球科学进展, 19, 83-92. (PDF)
2003年
刘志飞, 胡修棉, 2003. 白垩纪至早第三纪的极端气候事件. 地球科学进展, 18, 681-690. (PDF)
王成善, 李祥辉, 胡修棉, 2003. 再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启动时间. 地质学报, 77, 16-24. (PDF)
2002年
胡修棉, 黄永健, 2002. 与“南永2井珊瑚礁‘红色与黑色沉积夹层’的成因及环境意义初探”商榷. 科学通报, 47, 318-319. (PDF)
李祥辉, 包向农, 胡修棉, 王成善, 万晓樵, 范善发, 2002. P/E界线全球事件在西藏定日地区的响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2, 69-74. (PDF)
2001年
胡修棉, 王成善, 2001. 古海洋溶解氧研究方法综述. 地球科学进展, 16, 65-71. (PDF)
胡修棉, 王成善, 李祥辉, 2001. 藏南海相白垩纪碳酸盐碳稳定同位素演化与古海洋溶解氧事件. 自然科学进展, 11, 51-58. (PDF)
胡修棉, 王成善, 李祥辉, 2001. 大洋缺氧事件的碳稳定同位素响应.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8, 1-6. (PDF)
李祥辉, 王成善, 胡修棉, 2001. 西藏最新非碳酸盐海相沉积及其对新特提斯关闭的意义. 地质学报, 75, 314-321. (PDF)
2000年
胡修棉, 王成善, 李祥辉, 范善发, 彭平安, 2000. 西藏南部Cenomanian-Turonian缺氧事件: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地球化学, 29, 417-424. (PDF)
胡修棉, 吴德超, 2000. 米仓山南缘基底断裂带上两段有限应变和形成条件.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7, 232-236. (PDF)
李祥辉, 王成善, 胡修棉, 万晓樵, 徐钰林,赵文金, 2000. 朋曲组——西藏南部最高海相层位一个新的地层单元 地层学杂志, 24,243-248. (PDF)
李祥辉, 王成善, 胡修棉, 2000. 深海相中的砂质碎屑流沉积——以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侏罗-白垩系为例. 矿物岩石, 20, 45-51. (PDF)
1999年
王成善, 胡修棉, 李祥辉, 1999. 古海洋溶解氧与缺氧和富氧问题研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 42-50. (PDF)
王成善, 胡修棉, 万晓樵, 陶然, 1999. 西藏南部中白垩世Cenomanian Tutonian缺氧事件研究. 自然杂志, 24, 244-246. (PDF)
胡修棉, 王成善, 1999. 100Ma以来若干重大地质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 大自然探索, 18, 53-58. (PDF)
1998年
吴德超, 胡修棉, 1998. 四川南江上两脆-韧性叠加断裂带构造解析.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5, 48-58.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