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青藏高原事,野外还需躬亲行 ——西藏野外考察记

发布者:胡修棉发布时间:2020-10-09浏览次数:71

图文:何佳伟、蒋璟鑫、韩中



2020年7-8月,南京大学胡修棉课题组韩中、马安林、何佳伟、邓涛、李林曦五人前往西藏开展为期40余天的野外工作。


七月份的成都还是酷暑难耐的季节,我们一行人踏上了西行的征程,飞机穿越山高谷深的横断山脉(图1),降落在西藏最大的航空枢纽贡嘎机场。此次西行不是为了追随文成公主的足迹,也不是为了带回真经卷书,而是为了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的夙愿。相比于地球46亿年的历史,仅有700-600万年历史的人类可谓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在如此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发生过无数次惊心动魄和扣人心弦的故事,如地球圈层形成、板块构造启动、大氧化事件、大火成岩省喷发、地球生物和多样性起源和演化、生物大灭绝等。历史已经远去,也许我们无法真实地还原彗星撞击地球的壮阔画面,也无法真实地重现“陆地霸主恐龙”在地球上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我们能从大地的史书(地层)中去寻找他们的踪迹,去感受和认识这些精彩的地质历史事件。


7月23日下午,我们抵达了藏北尼玛县中仓乡,并对织弄剖面二叠-三叠事件(PTB)地层进行了前期踏勘,初步确定了采样方案。第二天一早就向织弄剖面行进,沿途阳光明媚,迎着草原上拂过的风,转眼间就到达了织弄剖面,短暂的准备后便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采样。七月的藏北如同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不一会儿就乌云密布,以为下起了“雨”,直到“白色颗粒”在我们的衣服上破裂开来,才发现下的是冰雹(图2)。藏北的山往往是光秃秃的,背后的灰岩也没有一个溶蚀孔洞供我们暂时躲避,但本着“上了山就不空手回去”的原则,略微休整后就与冰雹、烈风、寒冷和缺氧继续战斗。


1若隐若现的横断山脉,似海市蜃楼一般


2:冰雹环境下的织弄剖面采样工作

(左起:韩中、马安林)


结束了尼玛县的工作后,在牧民家休整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沿着317国道,向着阳光洒满的方向一路西行,前往阿里地区革吉县文布当桑剖面(PTB)。阿里地区的平均海拔达4500m,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还有“藏西秘境,天上阿里”、“万山之祖,百川之源”、“旅行向往,朝圣天堂”等多种称谓,经历了象雄王国的过去,也目睹了古格王朝的辉煌。沿途约4个小时,途中见到了大量西藏特色产物,如当地人称“白屁股羊”的野羊、仅在我们的视线内出现过一次的高原精灵—藏羚羊、皑皑雪山、湛蓝的湖泊和天空、悬在头顶的洁白棉花糖,这些都让人如此的心旷神怡。虽然景色甚美,但在前进的过程中也不忘讨论地质问题,期间还为了某一座山的时代归属问题而停车打开地质图进行确认(图3)。7月26日正式对文布当桑剖面进行了描述和采样工作,剖面位于小河旁,河水由冰雪融化而成,潺潺流动,冰冷刺骨(图4),还需要攀爬至坡度>45°的半山坡进行工作,山坡上风呼呼作响,旁边偶尔还有滚石落下,使整个剖面的工作进行都极为艰难。尽管艰苦,我们还是按照室内制定的计划和野外工作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此次工作,顺利在天黑前完成了样品采集。


图3:行车途中确认山脉的时代归属

(图为韩中)


图4:文布当桑剖面前的河流

(图为何佳伟)


7月27日从革吉文布当桑出发,驱车前往扎达县,耗时9个多小时,在暮色中抵达目的地(图5),拟对底雅乡杰胜剖面下侏罗统进行观察和系统采样(图6)。在行进的途中见到了横亘数百公里,层林叠现,绵延不绝的札达土林地貌,以形态丰富奇特、保存最完成、面积最大而闻名(图7)。杰胜剖面非常靠近中印边界(直线距离~10 km),这个地方群山环抱,人口稀少,很难见游牧民。由于对剖面的具体情况预估不足,所带的食物比较欠缺,祸不单行的是住宿也非常不便(图8),同时还要忍受没有精神粮食的煎熬(手机没有信号),因此这个剖面的工作是西藏野外工作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西藏超洁净的空气具有很强的欺骗性,远观剖面感觉坡度尚可,海拔也不是很高,但当我们到达目标层位时才发现,近900m的垂直海拔,耗时近4小时,再一次见识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与无奈。该剖面出露较完整的下侏罗统,可能有Toarcian早期大洋缺氧事件(T-OAE)的地层记录。对可能和T-OAE相关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采样,为后期与特提斯喜马拉雅中部聂拉木和定日地区的T-OAE响应进行对比研究提供了关键素材。


       图5:驱车9小时后于暮色中抵达札达


    6:杰胜剖面宏观


7:札达土林地质公园

(远处可见绵延的喜马拉雅山脉)


8:杰胜剖面采样时借住的牧民家


完成杰胜剖面的相关工作后,沿着219和319国道,伴着喜马拉雅的皑皑雪山,一路向东行进直至聂拉木县。在途中普兰县和神秘的神山-冈仁波齐(图9)和神湖-玛旁雍错相遇,虽然已在西藏工作多年,这还是第一次见到,不禁心生敬畏。在聂拉木县有三条研究剖面,分别为年多和亚来剖面(T-OAE)、土隆剖面(上三叠统),由于早期对年多剖面已经进行了精细的描述和高精度的采样,此次工作主要是为了补充和完善该剖面的一些风暴沉积的观察和描述,为后续研究补充资料。之后,我们到达了长着大片青稞田的土隆剖面(图10),满眼的绿色为如今干冷的的土地增添了些许生机,而晚三叠世土隆这个地方还是这么绿油油的吗?随即对土隆剖面进行了系统采样,试图解开晚三叠世气候事件的谜团。当天下午我们对同处于聂拉木县的亚来剖面(T-OAE)进行了采样,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下午,在该剖面发现丰富的Lithiotis双壳(早侏罗世遍布整个特提斯南缘的造礁生物)(图11),这为与其他剖面的对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神山”冈仁波齐


10土隆剖面下的青稞田


11亚来剖面Lithiotis双壳

(造礁生物)


12佩枯措

(聂拉木至拉萨途中)


结束了亚来剖面的野外工作后,我们按计划返回至拉萨,对前期将近一个多月时间内所采集的样品进行分类整理和包装,各自送至检测机构或目的地。在回拉萨的途中,再次为沿途的美景所陶醉(图12),可七八月的西藏正是暴雨肆虐的季节,光秃秃的山在雨水的浸润下很容发生垮塌,很不幸我们遇见了很多次,一路上不停的更换路线、抄小路,于凌晨3点到达日喀则休整,在突破重重困难后终于在8月10日达到了拉萨。在这里不得不夸奖一下我们的司机——巴登江村,很棒的一位藏族师傅,责任心强,有耐心。在整个野外途中,用其丰富的西藏行车经验,给我们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还会在下山时帮我们背繁重的样品,也会在我们来不及下山吃午饭的时候把午餐送到山上。经历两天的昼夜连轴转,顺利整理完样品,于8月12日前往隆子县,对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的侏罗系进行野外踏勘,希望能提高对这里侏罗系的认识,并为下一次的野外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在前往隆子县的途中,见识了与藏北完全不同的景观和感受,植被数量明显增多、空气的湿润度明显增加、构造剧烈以及山体更加巍然陡立。在隆子县考察期间,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曹华文博士的热情接待,并陪同考察了隆子县的侏罗纪地层。由于构造复杂和岩性差异不明显,地层的上下关系和接触关系显得较为混乱,随处还可见褶皱断层和岩浆活动(图13,14),重点对部分感兴趣的和产生物化石的地层进行了简单地采样工作(图15,16),待室内鉴定结果出来后再做下一步计划。


13隆子县随处可见的侵入岩浆活动

(红色线条内为顺层产出的岩床)


14隆子县白垩纪气孔-杏仁状玄武岩

(红色圈为杏仁状构造;黄色圈为气孔构造)


15隆子县维美组中的箭石



16隆子县陆热组钙质泥岩

(左起:何佳伟、曹华文、马安林)


欲知青藏高原事,野外还需躬亲行。每一次西藏考察都是一场修行,是境界的升华,在这里感受生命的崇高、大自然的力量和地球的神秘,同时也在这个暂时清净的地方抛开杂念烦恼和自由呼吸,安抚自己浮躁的灵魂。当然,回忆里满满的都是自豪,为我们的坚持所自豪,无论是刺骨的雪水还是陷车后的无助,无论是漫天冰雹时候的作业还是在悬崖峭壁上的攀爬,无论是席地而睡的艰苦还是高寒缺氧环境下的折磨,这些我们都坚持了下来。在此感谢途中帮助过我们的人们,也感谢途中的美景,给这场修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一篇:下一篇:
文章分类: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