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博士后梁文栋第一作者的论文《Tracing erosion patterns in South Tibet: Balancing sediment supply to the Yarlung Tsangpo from the Himalaya versus Lhasa Block》发表于2021年10月国际学术期刊《Basin Research》。特此祝贺!
Liang,W.D.,Garzanti,E.,Hu,X.M.,Resentini,A.,Vezzoli,G.,Yao,W.S.,2022, Tracing erosion patterns in South Tibet: Balancing sediment supply to the Yarlung Tsangpo from the Himalaya versus Lhasa Block. Basin Research 34,411–439.https://doi.org/10.1111/bre.12625.
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沉积物组分与剥蚀速率研究
摘要:雅鲁藏布江,是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上游,沿着印度-雅鲁藏布缝合带由西向东流经喜马拉雅造山带,并接受了来自南部印度被动大陆边缘及北部亚洲主动大陆边缘的碎屑沉积物供给。拉萨地体、喜马拉雅造山带以及蛇绿岩缝合带是流域内的三个主要构造单元,其产生的沉积物具有独特的可相互区分的物质组分,包括全砂组分、重矿物组成、地球化学组成及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因此可以追踪雅鲁藏布江干流携带的沉积物的来源及不同河流//构造单元的物质贡献量。雅鲁藏布江上游沉积物特征受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影响显著,而中下游流域的沉积物主要来自于拉萨地体的沉积物供给。根据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物组分及正演混合模型计算可知,雅鲁藏布江80%的沉积物是由拉萨地体供应,喜马拉雅造山带贡献15%左右,而缝合带仅贡献5%左右。结合水文站测得的沉积物通量数据,可计算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以上流域的沉积物剥蚀速率仅为0.06 mm/a,这与该地区的较为干旱的气候条件、以及广泛发育的宽谷河道处的沉积物堆积等现象相吻合。水电站的建设会拦截大量的河流沉积物,导致沉积物通量的减少,而我们也在雅鲁藏布江下游观察到了因沉积物通量变化而导致的河流沉积物的组分的改变。近些年来的沉积物通量的降低主要是由逐渐增长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并越来越成为控制该高山地区的沉积物产生和搬运的主要因素。
点击附件可直接下载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