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2日,国际地球科学计划项目IGCP 739首届“中生代-古近纪极热事件”国际学术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成功召开。线下会场设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共山楼,线上会议由腾讯会议和Zoom同步进行。会议主题为“中生代-古近纪极热事件”,重点关注地质历史时期短时期、快速增温等事件。来自爱尔兰、巴基斯坦、德国、俄罗斯、美国、土耳其、意大利、印度、英国、中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近120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会,其中国际代表50人。与会代表围绕中生代-古近纪极热事件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与研讨(图1)。本次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IUGS支持的IGCP739项目发起,由IGCP739项目中国国家工作组承办。
图1 IGCP 739会议线下会场(参会者包括南京大学胡修棉教授、李永祥教授和河海大学姜仕军教授)线上Zoom会议
会议始于北京时间14:30,开幕式由项目主席胡修棉教授主持。短暂的相互介绍后,胡修棉教授详细介绍了IGCP739项目的研究背景、拟解决的科学问题、项目年度计划等基本情况。IGCP739项目拟对全球海洋和陆地的中、新生代典型温室时期的快速增温事件(称之为极热事件)开展多学科的、全球化的国际合作研究,重建极热事件期间古海洋、陆地环境、海平面、古气候、碳循环与古生态演化,进而为深入认识当前面临的全球变暖现象提供科学和政策依据。本次会议共安排口头学术报告13个,其中特邀报告5个,分别为意大利帕多瓦大学Nereo Preto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宋海军教授、南京大学李永祥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姚炜琪助理教授、美国Montclair大学崔莹助理教授。大会研讨内容主要涉及中生代-古近纪极热事件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与会者集中讨论了极热事件时期碳循环、持续时限、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极热事件期间温度和海平面变化的幅度、速率,以及极热事件期间生态系统和海洋化学条件的响应等。主要包括卡尼期洪积事件期间环境、生物变化,二叠纪末事件及早侏罗世Toarcian期大洋缺氧事件期间环境变化引起的生态危机,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OAE1a和OAE2)时间标尺、环境和生物变化,以及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时间标尺、碳循环和氧化还原状态变化。
图2 IGCP 739会议部分参与者,依次为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崔莹助理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博士生 Carlos Herdocia、土耳其中东科技大学Ismail Yilmaz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褚润健
众多国内外研究人员、研究生以及近期博士毕业的年轻学者积极参会并做了精彩的口头报告,促进了国内外学者在中生代-古近纪极热事件这一领域里进行广泛交流合作,同时能使得国内众多学生接触到这一科学研究前沿,聆听到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在中生代-古近纪极热事件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
会议讨论环节商定了第二届IGCP739项目研讨会将在2022年第21届国际沉积学大会期间以专题讨论会的形式举行;项目共同主席Santanu Banerjee教授领衔,在国际期刊上组织专辑,出版本次会议学术交流成果。会议于北京时间晚22:30顺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