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我的科研初体验

发布者:胡修棉发布时间:2020-07-14浏览次数:176


图文 李林曦

(南京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地质学基地班二年级学生)


2020618日至77日在这二十天的时光中,我与马安林老师、韩中老师、邓涛师兄在西藏度过了令人难忘的暑期科研实习时期。回想此段行程:虽然条件艰苦、一路遇到种种挑战,但是无论在科研过程中收获的知识,还在沿途中看到的风土人情、领悟的科研心得,都让人获益匪浅。


在拉萨办完相关手续后,马安林、邓涛两位师兄便带领我开启了正式的科研考察之行。我们主要于班戈县内羌塘-拉萨地体缝合带周边对沉积岩露头进行工作。该地区海拔较高,适逢雨季天气恶劣,再加之部分剖面出露地点人迹罕至,条件艰苦,在工作之初我一度难以适应。但为了切实学习体会地质科学的研究过程,再加之两位师兄的鼓励和帮助,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且在此之上慢慢陶醉在美妙的地质现象之中,学会享受在野外途中的所见所闻。



 图1 同南京大学胡修棉课题组两位师兄合影,由左至右为邓涛、马安林、李林曦)



图2 西藏科研之行-爬山



图3 西藏科研之行-涉水


图4 西藏科研之行-过草地



科研之行初期,我们一行于班戈县内蓬措、江措、达如措一带进行观察学习。该地岩石露头良好,见典型的蛇绿岩套和各类型沉积岩。围绕蛇绿岩套,马安林师兄结合文献向我介绍了西藏隆升的历史,以及拉萨地体、羌塘地体关闭问题的相关研究进展。同时围绕周围的侏罗系、白垩系沉积岩,我们展开了较为细致的野外工作。结合文献资料以及地区地质图,并以实际岩石出露情况为准,沿着岩层倾向逐层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在实际工作中,两位师兄给我演示了如何通过岩石中的结构构造以及其他特征来判断岩石的沉积环境:通过不同类型的层理推测沉积的水流条件;通过叠瓦状构造推测古水流方向;通过砾石的分选磨圆解释物源的远近;通过不同的岩性解释沉积条件的变化……加深了我对《沉积岩石学》课程中各类型知识的理解。



图5 平行层理




图6 腕足类化石



图7 小断层


在科研之行中期,两位师兄教我在切里措、达如措附近主测一条剖面。该剖面属竟柱山组,其底部见花岗岩侵入接触于砂岩、砾岩之上,侵入导致岩层倒转。顺剖面向上,砂泥互层砂减少、泥增加,且另夹有灰岩层。发育波状层理、砂纹层理,推测为深湖相沉积。而剖面顶部为一套砾岩和含砾砂岩,推测沉积相为辫状河河道,可能反应了隆升造成的深湖向河道的转变。该剖面相对构造变形较少,层面产状清楚,可后续试图通过定年讲述地区隆升的变化历程。在此期间,两位师兄还介绍了岩石定年的手段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优劣势。在碎屑岩的定年中,通常对粗砂岩的采样进行锆石挑选并确定年龄。若有花岗岩或火山灰,通常能较好的限制年龄。



图8 竟柱山组剖面全景



图9 剖面岩性变化




图10 顶部砾岩


此后,我们围绕东卡措,对接奴群、木噶岗日组、多尼组进行工作。期间亦见其他的火成岩、变质岩。过程中见拉萨地体内部的海相沉积灰岩,当中富含生物屑,可识别介壳化石。邓涛师兄围绕此讲解了灰岩后续可以进行的研究工作。并对地层深海沉积相的判断进行了讲解说明。沿途河沟处见大量砾石,同时还学习到不少滚石地质的研究手段。


西藏的地质科研工作十分艰苦,藏北的食、宿与内陆地区差异十分显著。在刚到西藏时常因此而缺乏精力;自然气候也给野外工作带来挑战,常突遇冰雹;当地牧民的文化信仰也给我带来相当大的冲击。但在与几位师兄的交流中,他们的科研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因为心中目标明确,所以无论多苦、多累都能克服。在一天工作结束下山之时,我们在路上谈笑风生,看到落日的美景突然十分享受出野外的过程。我突然想到《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一句十分得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份工作是轻松的,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将科学的车轮往前扻动一小步,就不可避免的要留下汗水,留下脚印。但与此同时,在旅程中看到的美景,也是永远无可代替的。



图11 旅途住地北拉乡



图11 旅途中的简单晚餐



图12 为在冰雹后的彩虹


最后,再次感谢胡修棉老师给我机会参与此次科研实习,感谢马安林、韩中、邓涛三位师兄在实习途中给我的帮助!



上一篇:下一篇:
文章分类: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