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大陆碰撞与特提斯洋消亡的沉积响应
项目批准号:91755209
资助类型:重大研究计划
亚类说明:重点支持项目
附注说明: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
项目批准文件号:国科金计项〔2017〕70号
直接经费:241万
执行年限:2018.01 - 2021.12
结题验收文字材料
自项目执行以来,各项任务按计划圆满完成。在特提斯域三个典型碰撞造山带的沉积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对解决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做出了实质性贡献。通过项目的实施,完成人才培养既定指标,国际合作与交流成效显著。资助经费按照预算正常使用。项目实施总体情况如下。
一、任务完成情况
开展14次野外地质工作,包括青藏高原中南部(8次)、法国东南部(1次)、土耳其东南部(3次)、伊朗西南部(2次)。开展多方法分析测试,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在三个典型碰撞造山带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发表学术论文25篇,包括国际SCI期刊论文19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6篇。其中项目第一标注15篇,第二标注9篇,第三标注1篇。组织学术会议(专题)和短期课程培训班7次,国内外学术会议特邀报告8次,参加国外学术会议6次,项目成员联合培养或访问研究7人次。
二、研究工作主要进展与代表性成果
基于新发现的藏南雅江缝合带中的木巴拉剖面,开展系统的地层学、沉积学、地质年代学工作,将该剖面的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间约束为61 Ma,提出“同碰撞海沟盆地”的概念,总结了造山带海沟盆地的识别方法,提出了造山带原型盆地恢复的新思路和要素;将拉萨-羌塘碰撞时间约束为150-145 Ma,将班怒带剥露时间限定在122 Ma之前,从多学科角度重建了班怒洋从打开至关闭的演化过程,为评估造山带大洋恢复研究中各项证据的有效性和优先级提供了范例;重建了土耳其-伊朗新特提斯缝合带蛇绿岩仰冲至阿拉伯-欧亚板块陆陆碰撞的过程;重新评估了阿尔卑斯“欠充填周缘前陆盆地”建立的地质证据,基于新数据基础上提出了古近纪裂谷盆地的新模型。项目研究成果系统展现了不同地区的新特提斯洋的打开、俯冲与闭合等关键地质过程的沉积响应。
三、人才培养
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9名。招收博士后3名,其中外籍1名,均已出站。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成效
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了全方位深度的合作关系。先后在法国、土耳其、伊朗等地区开展国际化的野外考察。合作者为课题组野外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时一起讨论实验数据及其解释,共同撰写学术论文。共同参加国际会议,接受伊朗年轻学者的短期访问交流,派送博士后和研究生赴境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