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水系河流砂溯源科考记

发布者:胡修棉发布时间:2019-12-12浏览次数:13

2019年10月2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水系固体物质源-汇过程与演变”专题南京大学分队赖文、董小龙奔赴西藏,开启了雅鲁藏布江水系河流砂的科学考察。

离开学校时,南京的秋天已颇具凉意,听闻七月份的西藏都会偶遇冰雹和下雪,可想而知11月份的西藏更是冷峻。从林芝下飞机后一股高原的寒气便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拥抱,不由得拉起拉链裹紧了衣服。幸运的是,到了中午艳阳高照,天气变得暖和起来。林芝,不愧是西藏的江南。



图片1.png


图片2.png

林芝风光-金色尼洋



来不及欣赏美景便开始了考察和采样工作。平常在内地河里玩砂很舒服很开心,然而西藏的河水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教训,手开心地伸进水中的瞬间便被冻到失去知觉,连河床的砂都抓不起来了。按照既定计划,沿途考察雅鲁藏布江干流与支流的水系固态物质搬运情况,并系统采集河流中固态沉积物。原定第一天的目标是进到墨脱,因为进墨脱公路在施工,只能隔天进出,若今天赶不到就得整整耽搁2天。由于路上采样时走走停停,没能在在晚上八点前通过80K检查站,被迫停在半路,郁闷之极。


图片3.png

雅鲁藏布大峡谷


  

还好第二天早上好说歹说才让我们通过检查站,终于到达了心心念念的墨脱。如果说林芝是西藏的江南,那墨脱就是林芝的西双版纳。隧道穿过喜马拉雅山脉后,便进入了另一种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植被繁茂,树木遮天,一幅夏天生机盎然的景象,一点也看不出冬天草木枯黄的迹象。悬在半山腰的公路,望不见底的大峡谷,弥漫着山林雾气的原始森林,行走在路上犹如云中穿行。


图片4.png


图片5.png

云端墨脱


对雅江干流的考察与采样便从墨脱大峡谷开始。尽管已是11月,河水依旧湍急,隔着很远的距离便能听到河水的隆隆声,想要找一条下到雅江河底的路太困难,连小路也没有,路旁边就是几百米的大峡谷。采砂场的泥泞小路是汽车唯一能下到河底的路。冬季水位相对较低,能采砂的范围相对较大,于是我们选择采代表不同水位的河流砂,作为极微地貌供后续研究。由于峡谷太深,能下到河床的路有限,在墨脱仅采到两个雅江干流样品和几条支流的样品。

本打算沿雅江上游前进,前往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无奈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只能翻过喜马拉雅雪山口出墨脱后继续西行。

这个时候来西藏的好处就是所有的景点都不收门票,旅游的人少,宾馆住宿相对较便宜,车辆也畅通无阻。11月3日我们进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在南迦巴瓦峰下采样,这样的画面实在太具诗意。


图片6.png


图片7.png

南迦巴瓦峰下采样


河流采砂返回途中意外发现湖相沉积的阶地,疑似冰川湖泊。该套地层极具科学价值,可能记录了末次冰期雅江干流的重要信息,遂进行了细致采样。由于工作太投入,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吃午饭,工作结束后才觉得饥肠辘辘。


图片8.png

大峡谷湖相阶地


11月4日沿着雅鲁藏布江继续西行对雅江流域进行观察与采样。其中,支流采样时特别关注流经特定岩性的支流:如流经花岗岩、蛇绿岩、混杂岩等特殊地质单元的河流。

越往西走天气越寒冷,到萨嘎-仲巴地区气温已经低到零下17℃,河床已经结冰,砂子被冰冻起来固结在一起,比岩石还硬。人站在冰层上,用地质锤抛开数十厘米厚的冰冻层,才能采到果冻状态的冰砂。尽管我们戴着橡胶手套,但在零下十多度的温度下,手早已麻木失去知觉,采样与记录的僵硬动作和早期机器人动作有得一比。


图片9.png

冰冻河床采样


11月10日,我们到达此次行程的最西端,仲巴县境内的雅江源头,条件也变得极为艰苦。由于走错路,只得借助月光在冰天雪地里采样。采完源头样品后,三天时间内一路向东返回拉萨,沿途又补充采集了一批样品。


图片10.png

  

拉萨水文站考察


11月13日,按专题设计,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韩中鹏老师一同前往拉萨水文站进行考察,对雅江流域的水文站分布、水文站采砂样情况进行现场考察与讨论,为研究雅江水系固态物质搬运通量研究进行调研,协商可行性的采样方案。在充分了解各项情况与技术难点之后,水文站工作人员还带领我们实地参观了拉萨水文站采样设备和处理装置。11月13日下午,由拉萨至林芝对尼洋曲和迫隆藏布两条支流进行系统采样。至11月17日采样工作圆满完成。

回顾整个考察和采样过程,历时20天,从最东边的墨脱县到最西端的仲巴县源头,雅江境内段干流长度2000余公里,穿越雅江支流数百条,累计行程达6000余公里。此次科考顺利结束,既定任务圆满完成,共采集34件雅江干流样品,124件支流样品,49件微地貌与阶地样品,为下一步系统开展水系固体物质搬运研究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此次科考,沿着雅江溯源而上,从墨脱的热带雨林气候到日喀则地区仲巴县的天寒地冻,从原始森林到冰天雪地,路途虽然辛苦,但沿途无数美景足以弥补一切艰辛。尼洋河畔一望无际金色柳林,难得一见的南迦巴瓦峰,摄人心魄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还有雪山、草原、牦牛、羊群,以及朴实友善的藏族同胞,这些都是对地质人的慰问与酬劳。


  

撰稿/摄影:董小龙、赖文 南京大学



上一篇:下一篇:
文章分类: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