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大数据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发布者:胡修棉发布时间:2022-12-30浏览次数:10

  2022年12月24日至25日,为进一步推动DDE与沉积学、古地理学相关工作的深度融合,促进数据和知识驱动的沉积学和古地理学研究,“沉积大数据学术研讨会”于线上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王成善院士发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院士团队、成都理工大学侯明才教授、马超教授及团队、南京大学胡修棉教授及团队、同济大学刘志飞教授及团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宋鹰副教授及团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李鑫助理研究员及团队等师生参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会务组承办。会议主要围绕“国际动态调研”、“知识驱动的研究实例”、“数据驱动的研究实例”三个主题,报告人介绍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和方法。各团队负责人根据汇报情况,探讨下一步工作方案。


会议合影(部分)


本次会议为期两天,共安排学术报告35个,同时在线参会师生超过120人。报告着重讨论了基于大洋钻探资料和陆地古气候数据进行的气候环境演化、物质循环等科学问题,展示了知识图谱和数据库建设、数据挖掘、计算机算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会议期间,精彩的报告引发师生热烈讨论、思维碰撞,成果斐然。会议促进了参会人员对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的沉积学研究范式的理解,增进兄弟单位研究团队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各单位研究人员对于沉积学大数据研究的探索热情。王成善院士主持会议最后讨论部分并部署接下来工作:

1)利用大洋钻探数据收集、古地理重建、中生代(尤其是白垩纪)与新生代陆地气候和环境演化重塑等方面研究优势,聚焦科学问题,加快成果产出。

2)深时温室-冰室水循环中水的相态差异,与能量以及季风有着密切关系。参考现代季风系统对大洋沉积物影响过程,以第四纪研究为着力点,以将今论古的方式展开讨论。

3)全国沉积学大会期间召开数据驱动论坛,召集国内专家参与讨论。

4)各个研究团队要增进对DDE大平台的使用以及与平台组合作。


会议合影(部分)


另外,各位专家老师也对于学生们在进行沉积大数据研究时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总结了“数据驱动型研究”与“知识驱动型”研究的特点与不同,提出进行沉积数据研究的思路与建议。会议于北京时间12月25日17:00顺利闭幕。

 

编辑:郭会芳、杨壹达、赵洪祎


汇报信息如下:

报告题目

汇报人

主题一:国际研究动态调研

国际数字地质露头平台 & IUGS 100个地质遗迹调研

成都理工大学

钟瀚霆讲师

现代大洋沉积物空间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王学天博士后

重建古水深与深时大洋碳酸盐补偿深度的演化

南京大学

王家昊硕士生

深时沉积物厚度演化及定量化计算

京大学

肖开迅硕士生

俯冲碳通量及其循环演化

京大学

蔡媛博士生

地质大数据文献调研

李明明(地大)

刘钰源(成理)

主题知识驱动的研究实例

中中新世巽他陆架沉积体系碳封存与全球气候变化

同济大学

马鹏飞副研究员

智能算法中地质与地球物理约束实现讨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伍新明教授

碳酸盐岩标准微相知识图谱及相对海平面曲线重建

成都理工大学

王瀚博士后

河流相知识图谱构建及沉积相智能判识

成都理工大学

张蕾博士生

地质年代知识图谱创建与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宏伟博士生

气候古地理知识体系和气候敏感性沉积物的定量化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余晨旻博士生

知识驱动下的构造古地磁数据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周朝阳硕士生

主题数据驱动的研究实例

新生代大洋沉积物演变

南京大学

胡修棉教授

PETM 期间沉积物质的时空演化

南京大学

蒋璟鑫博士生

新生代大洋红层从太平洋到边缘海

同济大学

马鹏飞副研究员

基于团簇同位素数据重建的晚白垩世以来陆相古温度记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张来明副教授

中生代恐龙生境探究

清华大学

申欢博士后

中生代-新生代古柯本气候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余晨旻博士生

使用新数据更新白垩纪全球古地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程汉硕士生

深源地震大数据的初步思考与工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树硕士生

基于构造地体视极移曲线数据库下的古纬度计算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刘洧桢硕士生

地质数据智能挖掘和分析

成都理工大学

马超教授

地质文本数据挖掘

成都理工大学

何杭硕士生

数据驱动下的活动古地理重建革新--以东特提斯为例

成都理工大学

任强研究员

沉积岩岩石薄片图像识别

成都理工大学

郑栋宇副教授

可解释卷积神经网络的地震沉积相特征学习

成都理工大学

尤加春副教授

全球OAE2期间有机碳埋藏速率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郭会芳博士生

白垩纪钙质超微化石时空分布及其对古温度指标的启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张艺博士生

SedS&T:大洋钻探时空数据库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蔡灿博士生

主题四:讨论部署下一步研究计划

白垩纪海陆古气候对比与古气候数据融合探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黄永健副教授

基于大洋钻探的碳循环和水循环研究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同济大学

马鹏飞副研究员

中生代以来东亚构造古地理工作计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孟俊副教授

DDE古地理重建进展及下年度重点工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李海鹏博士后

Muller团队跟踪调研汇报

南京大学

胡修棉教授


上一篇:下一篇:
文章分类: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