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大地构造沉积学与深时气候沉积学”学术交流会顺利召开

发布者:胡修棉发布时间:2024-12-11浏览次数:19


2024年11月25日至28日由南京大学主办的第四届“大地构造沉积学与深时气候沉积学”学术交流会于云南省丽江成功召开。来自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河南理工大学等17个科研机构的61位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学术交流会为期1天,包括口头学术报告20个,展板交流24个;第二部分丽江-剑川周边野外地质考察,为期2天。


图1 会议代表集体合影


图2 展板交流——午后的学术大餐


会议口头报告始于11月26日上午8时。首先,胡修棉教授简单回顾了2019年以来前三届会议的举办情况。他强调了会议的创办初心为三个方面:学术信息交流(基础沉积学)、培养和锻炼新人(高年级博士生、年轻教师)、探讨凝练沉积学研究方向与重点。


图3 胡修棉教授做开场报告


   此次会议,在大地构造沉积学方面一共有20个口头报告,21个展板,在深时气候沉积学方面一共有8个口头报告,7个展板。其中对“源”-“汇”沉积体系是大地构造沉积学方的一个重要主题,例如杨江海教授对“右江盆地晚二叠世的源-汇沉积体系与流域风化侵蚀”以及王建刚副研究员对“尼泊尔Tansen地区古近纪盆地演化与印度-亚洲碰撞”等的研究。传统沉积学的发展也迎来了“瓶颈期”,分析方法、分析流程趋于成熟。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报告中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开始尝试新的沉积学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其中来自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陈吉涛研究员结合自己的科研历程;强调了新方法和新手段在古气候沉积学方向的重要性;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高远教授介绍了利用三氧同位素对古高程和古气候的重建;来自南京大学的马安林博士将传统地质与数值模拟结合,显示了多科学交叉的重要性。本次会议与往届会议不同的是,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来自成都理工大学的金思丁副教授做了题为“沉积学科教学竞赛的策略与实践”的报告,分享了科学研究与教学相互结合的经验,为年轻老师培养学生提供了可借鉴的手段。会议的最后一个报告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柴育成教授做“地球科学研究范式的思考”,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会议最后,杜远生教授、侯明才教授、胡修棉教授主持了讨论,参会代表们围绕报告内容、最新进展、沉积学学科发展等积极发言。通过讨论,与会代表认识到,基础沉积学的研究主题在不断变化,从二十世纪的大地构造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沉积过程与沉积环境等向新的研究对象扩展,同时更加重视源-汇体系、古水系、古高程等。未来基础沉积学研究要进一步加强第四纪与深时古气候研究的联系,加强现代沉积观测与沉积机理研究,开辟沉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新方向等方面发展。


图4 柴育成教授做学术报告


图5 杜远生教授会议主持和发言


图6 侯明才教授会议主持和发言


   11月27日-28日,由会议主办方南京大学胡修棉教授作为领队,与会代表先后考察了石鼓镇长江第一湾、剑川县双河村剖面、剑川县石宝山剖面以及丽江古城。针对热点的科学问题包括长江第一湾的形成时间及形成机制、剑川盆地大地构造背景、现代亚洲季风起源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现场讨论。参会人员在野外积极讨论了九子岩组灰岩的成因、双河组沉积环境、藏东南新生代隆升过程与机制、宝相寺组风成沉积的识别标志和古气候意义等问题。


7 会议代表现场考察长江第一湾


图8 胡修棉教授作为野外领队介绍剑川盆地双河剖面地质


图9 剑川盆地宝相寺组风成砂岩和砂岩风化后的“龟背构造”


10 丽江古镇五花石砾岩铺就的街道


11 会议野外合照

  金风送爽,美好的时间总是短暂的,思想的碰撞、灵感的汇聚、反思中的学习却让全体参会者受益颇多。期待来年再相聚。



撰写:储飞跃

校稿:潘应娣




上一篇:下一篇:
文章分类: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