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夏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河流砂野外科考记

发布者:胡修棉发布时间:2021-06-04浏览次数:15

图文:董小龙、梁文栋

2021年5月12日,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水系固体物质源-汇过程与演变”专题南京大学分队梁文栋、董小龙一行前往西藏山南地区、林芝地区进行河流砂野外采样工作。本次野外共计22天,行程2500余公里,采集雅江风成沙、迫隆藏布、察隅河、尼洋河样品140余件,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样品。

5月12日晚抵达拉萨,13日开始按计划进行采样工作,前两天的行程相对轻松,交通也方便,以河流阶地样和风成沙丘样品采集为主。风是沉积物搬运的一种重要方式,对风成沙的研究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采样过程中,既见到了雅江两岸安静的风成沙丘,也见识到了狂暴的风沙肆虐尘沙漫天。

雅江沙漠公园

雅江风沙

5.15日参加山南市羊村水文站水文观测装置的投放仪式,该装置可实现对雅江河流砂的全天候监测。参加完仪式后马不停蹄地前往林芝地区进行野外采样工作。

5.17日,申请进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进行考察和采样工作,原本认为可以从景区直接前往迫隆藏布汇入雅江的扎曲村,然而大峡谷路段无路通行,只能半途而返。在采完迫隆藏布支流和察隅河后,为了能采集到迫隆藏布末端的样品,只有实施B计划,徒步进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采样。原以为里面有村庄有路,两天便可以往返,但到了排龙乡,从当地的老人那里打听到,里面早已人去庄空,通往扎曲村的路已被滑坡塌方掩埋,吊桥也年久失修,无法通行。要到达迫隆藏布末端,采到急需的样品,必须要翻山绕路,越岭过沟。为了确保进入大峡谷保护区后的安全,我们请了当地的两个村民作向导和背夫。于是最精彩的行程即将开始了。

5月23日,是进入迫隆藏布大峡谷的最好走的第一天路程,其艰险就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凡有草木之地,皆生蚂蝗。凡有皮肤裸露之处,皆可能被蚂蝗光顾。除了蚂蝗,也常遇青蛇拦路,对我们这些外来客并不欢迎。


蚂蝗和蛇

      第二天开始路程更加艰险。俗话说“山里本没有路,向导们前面走,于是我们便有了路”。此后的日子便一直在爬山下山和斜坡横穿中度过。山之陡,人马难行,路之险,飞鸟难渡。常有徒手攀岩,也于悬崖行步。荨麻之多,扎的两手起泡,蚂蟥嗜血,管你手脚腰脖。

 通往大峡谷的路

大峡谷水汽极重,基本每天都在下雨,尤其穿着不透气的雨衣,内有热汗,外有凉雨,衣服保证每天都是湿的。每天到露营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生火取暖烤干衣服。山里湿气较重,衣服通常也只能烤的半干不干,然后放在帐篷里,伴着极重的粘在衣服上的草木灰的味道入睡。山里没有信号,因此每天烤干衣服后就睡觉,真正体验了一把无人区的生活

徒步穿越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往返共计六天整,行程150公里,垂直上升高度最高为521米,穿过帕隆藏布,进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也。我们历经了不少考验,终于见到了两江合流,也见到了雅鲁藏布大拐弯。既欣赏了美景,也采到了心仪的样品,虽然艰辛,但也圆满完成了采样任务。

狼狈不堪

雅鲁藏布大拐弯

大峡谷采样

回到实验室后,要把这些珍贵的样品好好利用,争取做出好的科研成果。

本次野外总的来说比较顺利,有些辛苦,但是很值得。地质很苦,也很酷,路程很险,风景很美。


上一篇:下一篇:
文章分类:通知公告